米哈游的灶神故事,为什么是人民的赞歌

《人间至味》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米哈游原神 PV,甚至超过云堇和钟离的。这不是因为后两者做得有问题,或者技术或内容上的差别。真正的原因在于,米哈游在整个逐月节活动当中在力求达到某种情感上的投射:它在试图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逆境中的不屈、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浓缩或者是寄托在一个虚拟人物上,而且用的是一个我们中国人过年时都频繁提起的意象——“灶神”上面,以求唤起国人的情感共鸣。在宣传视频中,司掌炉火与民生的灶神,化出无数分身,帮人类生火做饭,狩猎耕种,陪璃月人过着日常的生活,看起来平凡就像家人一样。

日常里,中国人最注重的生活体验,就是“吃饭”。它一方面是人最早的经济存在形式和生产生活目标,另一方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甚至构成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构成了某种“名片”和“符号”。它是所有人逃不开的,是国计民生的基础。对于饮食的描写,能够唤起人最本能的情感,尤其是在中国,一个无比注重“吃”体验的国家。

在中国,满足“吃”这一基本要求,尤其困难。中国要以世界 7% 的耕地,养活世界 25% 的人口。而其他事情,又谈何容易。米游把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遭受的苦难,浓缩成了归离集的一场洪水;把人民对安定美好生活的向往,统筹给“吃饭”这一个最平常也最重要的活动,集中在“辣肉窝窝头”这一个意象;再把人民奋力自救、团结一致的努力,投射在璃月的仙人身上。最后再告诉大家,璃月一直以来,都是如此,这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民,他们尽力生活,尽力斗争的日常。这样就真的起到了一叶知秋,以小见大的效果,也是璃月能够在游戏里浓缩和代表“中国”这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广阔土地的原因所在。

看似是仙人奠定了璃月立国的根基。然而历史的书写者,始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逐月节的整个活动,致敬的就是生产生活中平凡而坚强的中国人民。它看似塑造了“锅巴”无私的奉献精神,实则是给“人民”这个概念赋予了神性。

假如我们再展开说一点儿,艺术作品的立意能否“支得住”“立得直”,能否体现出“宏大”的感觉,其实不在于它是否描述和覆盖到了广阔的地界,描述到了足够多的人这种看起来的表面上的“宏大”,而在于它能否在受篇幅或技术所限的情况下,通过几个小的特定的有代表性的意象,投射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整体,表现出某种被广泛接受的思维观念,让看到这作品的观众,有尽可能强烈和共同的情感迸发出来,从而变成佳作。

我想,这应该能解释我之前提出的,一个文化产品要怎样体现出“宏大”的感觉这个问题。这种情怀,应该让那些技术上繁复细腻,甚至人物塑造上可圈可点,但视野局限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的这种比拼文化技术的作者有所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