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生活考察报告

前一阵儿,有关鹤岗地区房价只需三四万、四五万即可购买云云的新闻,将这个城市推上了网络舆论,直到现在余波仍未散尽。在购买并拜读完了某李老师的大作《逃走的人》之后,鄙人不免对这个北方小城心生某种幻想——诸如低到离谱的物价、热闹的早市、低廉的房价和配套设施,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自己差点变成了一个“精神鹤岗人”。然而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而笔者真的踏上了前往黑龙江的飞机,考察调研去了。

严重的气候问题

昨天,鹤岗的气温是零下 11 度;前天晚上,鹤岗的气温是零下 20 度。笔者临行前看到了地图上显示的气温,差点没吓到,从小到大只有在书里和电视里见过如此低的温度数字,以至于笔者自制攻略时是这样写的:

1. 超厚羽绒服,超厚毛衣和线裤,超厚保暖内衣,超厚棉袜(温度可达零下二十余,非常重要,当心冻死冻伤)。

不打算骑车车了因为距离太短了核心区走路 3 个小时都能走完!(好像从蒙德到璃月走路就俩小时

2. 随身用品,换洗内衣然后电子设备就行了,手机电脑能否扛住低温是个问题。

3. 电子书(提前把 2 个阅读器都准备上)。

对于这种低温,笔者之前可谓完全没有概念,以至于做攻略时,笔者根本不知道“超厚羽绒服”应该是多厚,甚至去波斯登专卖店,打算购买 2000 块一件的极地羽绒服。后来听从爹的建议没有买它,只额外加了一个羽绒服在外层羽绒服里面,给我节省了一千多块钱。

除了防寒服,还从某橘黄网站紧急下单了一件超厚毛衣、一条超厚线裤,然而由于物流放假,并没有来得及用上,直到笔者收假上工,两件衣服才姗姗来迟。

在这种严重的气候问题之下,鹤岗,或者说任何中国东北地区城市旅游,都不得不遵循一个同样的原则,那就是原则上尽量安排室内活动,一旦外出必须尽快从一个封闭空间移转到下一个封闭空间,比如从建筑物里面出来立马上公交车,或者迅速从一个建筑物移转到下一个,否则你就会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愤怒——无论你穿多厚的裤子和袜子,都把你腿冻得生疼;无论你戴多厚的帽子,都把你脸冻得生疼。这种恶劣气候条件,导致对过冬装备的严重依赖,以及一些其他城市常见的基础设施的缺位——比如共享单车(链条冻成冰棍);再比如所谓的“地摊经济”(卖的什么都会冻成冰棍)。

想到笔者在营业部出门就能买到的臭豆腐夹饼,再想到笔者下班就能在街边买到的橘子香蕉,只能感叹真的一言难尽。

不仅如此,常住在鹤岗,还不得不考虑供暖费。笔者的家乡,一个西部三线城市,供暖费一年两三千块,在鹤岗,供暖费也是一年两三千块(书里写的)。这真的一点也不便宜,一天平均需要多花至少 66 块钱,相形之下,爷在成都市内的电费,一个月也不过才 100 块钱——这还是增加了内网各种电脑、NAS 等等东西,二十四小时不关机之后的结果(而且除了电脑房有小太阳以外,别的地方甚至不需要供暖)。

鹤岗生活成本看似低,看似白菜价,然则你无法省去这些能够保障基础生活的开支。

某天早上,笔者正打算去看看远近闻名的东北早市。

然而,走到半路,正打算拿出手机看看地图的我发现屏幕有种非常迷惑的拖影,它不像是机器卡了,而像是文曲星电子词典上的那个黄金英雄传说游戏的画面一样,又像是武侠电视剧里面的特效。当我再次把机器拿出来的时候,屏幕啪唧一下黑掉了,我才注意到机器冰冰凉凉就像块石版。等再次打开的时候,机器的电量只剩下了 10%。吓坏了的我只好赶紧把手机连上充电宝,祈求充电宝的快充能给机器上点温度。

而无独有偶,回去之前的那天晚上,打算抓紧时间看一下矿山公园的我,拍里面雕塑的时候,因为伸手不见五指,拍了几次都只能看到黑漆漆的一片。当我给黑咕隆咚的图片调滤镜数值的时候,这机器又死了,症状完全一致,先拖影,再关机,重新打开的时候,电池只剩 10% 了。

至于耳机和耳机充电仓,似乎也比原来耗电快,耳机放到充电仓中,仓上的指示灯根本不亮,还以为充电仓也坏掉了。

所以,至少这水果机是会死机的,原因用随便什么器官想想都能明白。

不怕数据丢失的勇士,就在户外把自己的机器拿出来吧。

至于在安静的公园里面,用电子书看书,看看路边积满雪的公共坐凳,真是搞不懂究竟什么人会有闲情雅致,会冒着自己手生冻疮、平板暴毙、屁股罢工的风险,坐在山里用电脑看书。

这种气候特点,决定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节奏,大概率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也是大多数搞“躺平”的人来到这里采取的主要生活活动——蜗居。鹤岗的所谓“宜居”,乃非官方宣传或大家印象中意义的宜居,而是在做出了额外的社会投入、付出了额外的生活成本,构建了额外的配套设施(最典型的就是取暖开销)之后,将生活水平勉强拉到和其他内地城市的生活水平类似,所达到的一种既成现状。

“游戏地图”和“空气墙”问题

对鹤岗好奇的朋友们根本不需要亲身来此,只需要拿出你的手机地图,从鹤岗的城南导航到城北,你就会发现一个让你惊讶的事实——从城南走到城北,开自行车只需要一个小时,而走路只需要三个小时!

这就给人一种在游戏地图里面的感觉。笔者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游戏视频《从蒙德步行到璃月》,视频里的旅行者从蒙德正门出门,使用走路速度步行去璃月港,花掉了现实中一个多小时——对于游戏地图而言,这距离很长,但对于现实中的人而言,这距离太短了。

不得不说,这就是鹤岗的问题之一,各种东西都显得小:中央商圈的购物大楼,绕完一个圈的时间可能只有在成都的四分之三,甚至二分之一;公交站之间的距离短得一分钟一个站;公交站起名之随意也无需多言——有直接叫食品厂的,有直接叫公安局的,有直接叫自来水公司的。

另外点名鹤岗北山公园,还有兴龙湖公园两个,这两个公园都是在没有明确提示的情况下默许用户在公园中随意探索的类型,导致在前者游览的时候,笔者稀里糊涂误入藕花深处,在只有前人踩出脚印的山坡上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二十分钟,直到两腿冻得冰凉,鞋里面灌满了雪,才发现这里居然不能走!更要命的是笔者边走边发现雪没过大半个小腿,惊讶于其厚度的时候,抬头一看,周围居然全是高大的乔木,而笔者随手抓住的“树枝”居然是树的树冠!

笔者不懂这树是啥品种,但如果雪能厚达树顶,恐怕实际的雪量,绝不只是没过大半个小腿这种水平,这块儿还是留给专业人士帮忙解惑吧。

至于兴龙湖公园……在路面上走着的我突然看到一块异常平整的地面,走在上面觉得还有点滑。只见上面各种滑冰的抽陀螺的开跑跑卡丁车的老登中登小登,其乐融融,好不热闹。正环顾四周寻思这能拍图片的平整湖面在哪儿——兴龙湖兴龙湖,湖呢??

打开地图一看,发现自己正在整块的冰冻湖面上走着。怪不得呢……

当一个地图没有了“空气墙”,没有了哪儿能走哪儿不能走的提示,会发生什么?

轻则“藕花深处”,重则要死要活。

挠头的公交和道路系统

先说公交问题。去北山公园时,笔者见到过一路公交,好像是 17 路还是哪一路搞忘记了,北山公园一站之前还有两站,一站叫食品厂,另一站叫个别的什么。这两站在电子地图上是有的,从山上下来看到空无一人的道路上居然有站,我遂按照地图的指引开始等车。只见“食品厂”的小小站牌就悬挂在食品厂的门外,虽然给人一种饱经沧桑之感,但应该不是不能坐,然而和食品厂外讲安全生产的大红对联干瞪了二十分钟以后,我不得不接受了这站不通车的事实,难道这是某种变相的单位班车,只有工作日的特定时间才通车么?但既然如此,为什么站牌上和电子地图上都没有标注,而要让乘客自行悟出这一点呢,真是搞不懂。我只能沿着公交线路的走向开动双腿走起路来。走了不知多久后,看到一个广场上停着些许公交车,一辆 17 路正在进站,看来这就是终点站了。而车上的电子显示屏显示的终点站赫然正是北山公园,真是搞不懂,北山公园前面的两站难道是真的不存在么……

然后还有道路系统。这下不得不祭出下面这张神级路牌:

注意图片中的“市区”,居然给写到右上角,真搞不懂该直走还是右拐

请问,我如果要去“市区”,是应该直走还是右拐呢?

你要以为是右拐,那就错啦!不得不说,实在挺挠头的。

鹤岗的物价没有比较优势

在鹤岗住了三天,这儿和成都差不多的高级物价让人望而生畏。

比如 26 块钱 15 个的高级喜家德水饺(在东北,到处都是这个牌子的水饺,感觉就像肯德基一样);再比如我下榻的酒店中,30 块钱一碗的高级牛肉炒饭(颜色像在海天黄豆酱里面泡过一样的黑)、36 块钱一份的高级披萨,真是搞不懂看着这城里的物价水平,为什么那些吹鹤岗的自媒体写手连上还能带着笑容,难道这城里的人和成都人一样,人均中产阶级么。当初说好的便宜物价、与世无争的生活氛围到底哪儿去了。更为让人迷惑的是,小卖店里卖的成都同款巧乐角面包和伊利牛奶,成都卖 7.5,这儿却要卖 8 块,而且牛奶还少 150 毫升,直接把我的乡愁弄得支离破碎。

俗话说得好,要看一个地区的真实物价,就去看一下它的集贸市场,于是我专门造访了他们的集贸市场,然后管中窥豹地看一下这里面有什么呢:1.5 一斤的白菜,3 块一斤的洋葱,7 块钱一斤的宽粉条,10 块钱一斤的细粉条;10 块钱 5 个的香蕉,15 块钱一斤的散装牛扎糖,50 块钱一个的公牛六孔插座,以及 8 块钱一两,上下品质不等的旱烟烟丝。其他的大抵忘了,肉类和鱼类大致是十数块钱一斤,菜类大概是数块钱一斤。

从集市回来坐在宾馆,放着原神剧情,吃着 10 块钱 5 个的香蕉。

只能说味道没问题质量也是好的,但是就是高兴不起来。

难道说童话里真的都是骗人的,实际观测到的鹤岗是东北小成都,还是说成都是西南小鹤岗……?

有人说别的买不了你可以在鹤岗买房啊。

问题在于,之前网上到处吹的一套四万一套五万的那种房,房主可能没告诉过你,那个房子可能是漏水的,房子可能是毛坯房,或者房子的房龄可能比你自己的年龄都大,出现花四万买房可能得花五万装修的那种倒挂操作。

更何况,四五年过去,这样的房即便有还能剩下多少?当一件事情足够火爆,以至于人们开始趋之若鹜的时候,就表示它的红利期已经过了,譬如你在别人一拥而上买股票的时候才想着买,那股可能已经不知道推高多少了,往往很快就要跌。

而买房同理,当大家都一窝蜂来买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了套利空间。如我所见,靠近火车站的房价来到了 2800 块钱一平米,这已经不是三万五万就能买一套的时代了。

互联网时代,各种东西的寿命和效期都在缩短,即便这种人们眼中“脱离了正常运转的城市”也不能例外,想来不由得觉得唏嘘。

天上的星星

要说鹤岗有没有让人心动的时刻,也是有的。

临回来前,我去看鹤岗矿山公园。

虽然由于天黑,没能看到全貌,也没能细看公园里的布景,但是公园入口巨大的主景雕塑——大概塑的是两个煤矿工人,高耸的煤炉烟囱和齿轮,大烟囱顶上却能看到夜空中的满天繁星。

那一刻,不得不承认,爷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因为在我的知识当中,也许时间倒推五十年,鹤岗这里的天空会是黑色的吧。曾经只有黑烟的工业矿井,如今却能看得到星星,真是神奇,只能说转变生产发展方式、绿色低碳经济这些方略和实践,算是起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以至于五十年后的共和国子民,在同一片土地上,可以用肉眼看到祖辈们看不到的东西。

夜晚的鹤岗,是安静的——关掉手机的音乐,关掉导航的语音,就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步伐和心跳。偶尔路过行人的三言两语,倒是以声衬静更显得静。在这样安静的街道上走着,我考虑这鹤岗之行我感受到的东西——红色外墙的老楼、斑驳的站牌、公交车上的医药广告。空气中因为寒冷和故乡相近的味道、天空中和弯月相伴的孤星。街边公园里铜制和石质的雕像、政府大楼外墙太亮以至有些清冷的装饰灯。倾斜的街道、街边的鹤岗串串、在市中心蹬着滑板做动作的青年……

老实说,这个城市不像宣传的一样。它不是北欧,不是随手一拍都能构成画面,不是各种东西在白菜价大甩卖,但我能感受得到这个边陲小镇的呼吸。

对于真正希望在这里定居的人,以普遍理性而论,这里的生活与类似体量的小城市相比,生活成本和配套设施上真的没有比较优势。这是考察完后,我不得不为大家总结出的一句负责任的话,真正要来此休养,或者搞所谓“躺平”的,必须考虑我上面说的这些生活质量、生活成本能否接受,会不会导致经济问题。

有一说一,比这儿宜居的中国内陆三线四线城市多得是,我非常建议大家到绿化好的山区县城,比如秦岭山窝窝里的太白去试试——之所以鹤岗的人气更高,除了房价以外,可能是因为这个城市的气候,在自媒体人那里可以被方便地解释成“清朗”,能够造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疏离感和寥廓感,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而山区县城,在高贵的他们眼中只能意味着“闭塞”!

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互联网的浪潮冲刷之下,谁也别瞧不起谁。

然而,从社会意义上讲,鹤岗是一种被抽离出的“心理模型”,具有普适性,就像桃花源是中国人“避世”的心理模型一样。它承载的其实是中国年轻人的另一种祈愿,正如流梦礁之于匹诺康尼,在中国的无数个白天和黑夜,劳碌和疲惫的人们精神飞向他们心目中的鹤岗,在这个当代“桃花源”中寻求心灵的喘息。这里虽然北风卷地白草折,但也许在其他人的心目中,正是天街夜色凉如水,能够卧看牵牛织女星。从这层非技术的意义上讲,既然这个东北小城比别人更早看到星星,我也衷心希望它的“黎明”能够来得更早一些。

Posts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