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秋念的诗

是这样的,前一阵抽到了行秋。仔细看了一下他的语音,第一条是韩愈刘禹锡的两句诗,“有时明月无人夜,独向昭潭制恶龙”。

于是非常好奇这首诗讲了什么,就去找了一些资料。

第一个问题,诗的题目叫“赠长沙赞头陀”,我就去找了这个赞头陀是什么情况。很遗憾,网上没有给出有用的信息,但是我找到了清朝的一个和尚,他有个“八指头陀”的称号,从中大概能看到这称号是个什么级别:

……其早年于同治七年(1868 年)到法华寺出家,拜东林长老为师。后至衡山祝圣寺,从贤楷律师受具足戒;后在恒瑞寺参学于恒志禅师。曾任衡山上封寺长沙上林寺、衡阳罗汉寺、沩山密印寺等主持。1877年在浙江鄞縣阿育王寺佛舍利塔前燃二指,并剜臂肉燃灯供佛,自此号「八指头陀」。后师事岳麓山寺笠云,嗣其法。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为宁波天童寺住持,复兴佛教。光绪三十四年成立僧教育会,任会长。1912年,担任「中華佛教總會」首任会长。后因处理湖南僧院地产赴京,寂入法源寺。其著有《嚼梅吟》等作品[1]。至交包括陈伯言俞恪士[2]

弘一法師蘇曼殊[註 1]並稱民國三大詩僧。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87%8A%E6%95%AC%E5%AE%89

可见这个称号和僧人在寺中所任职级没有关系(因为他可以同时是一个寺的住持和一个所谓的“头陀”,而在我有限的阅读量看来,住持应该是一个寺职级最高的僧人了),可能更加牵扯到他的佛学造诣之类。这就涉及到一些佛教常识,变得让人不懂了。以后看心情决定要不要补充这块吧。

扯远了。总之,头陀,应该可以笼统理解成“佛学造诣高的僧人”,只不过诗中这个“赞头陀”造诣有多高,就不可考了。

诗的前两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大意就是说,这个僧人对佛法的参悟情况,已经达到了口出真言,邪山断尽的程度。

后两句稍微有点跳脱,提到的主要意象叫做“昭潭”,查维基,似乎讲的是周昭王第三次南征的故事: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拯得王。”

昭王十九年,他南巡荆楚不返,死于汉水之中。

这样的话,“昭潭”就可以理解成“因为德衰的周昭王溺于汉水,因而认为‘昭潭’是邪恶之潭”。此处“昭”是一种代指,因为周昭王是昏庸德衰的。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种说法,说昭潭就是个潭,在湘江最深处深不可测,周昭王没于此。这个潭在长沙附近,它的名字演化出来两个地名,湘潭和潭州;但无论如何,“昭潭”应该确实是“邪恶之潭”,出个什么恶龙也不奇怪。从诗的题目来看,韩愈采用的明显是后一种说法。搜索得知,湘江和汉水也确实不是同一个东西。

最后表扬这首诗后两句,画面感真的满分。所有的好诗都是有画面感的,这首诗也不例外。它显得诗描述的主人公不像是和尚,更像是侠士,也更契合行秋。

Posts

Li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