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 11 月 7 号写的,断断续续地有一天没一天地写着,终于于今天完稿。所以发布的时间有所改动。在这期间,我的一些思想和行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两年多前,在泠音工作室的统一领导下,第二届鸟巢拜年祭横空出世,当时盛况空前,翼总亲自出来捧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出现的相声形式被保留下来,后面的活动里居然沿用了几回。而现在经历了泠音和雪梨合并形成新的受运营账号、推出“泠鸢直播高能精剪”这种外围账号、以及鸟巢拜年祭制作组彻底换人等等一系列变化和操作以后,虽然活动照搞,虽然直播照样有人充钱,但是我心目中的泠鸢形象已经变了。
我可能老了
最喜欢的当然是在之前,泠鸢没有搞所谓的虚拟化,甚至直播还没有被允许唱其他歌手的歌的时候。在我的认知当中,泠鸢的录播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泠鸢的一个铁粉,叫做影月 endless的人做的录播,私以为那是泠鸢保持本色的时期。当时定下的规矩甚至是压根不唱歌。我仍然记得那时候她会把自己工作用的机器直接拿来开直播,上面密密麻麻全都装的是作编曲的软件。浏览器用的是 360 极速。很老的版本,因为浏览器的标签页很窄,上面的字号可能被调整过,放得很大。由此就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推测,泠鸢可能是近视眼,因为没有人会把标签页上的字号放得那么大的。这个具体的情况可以到影月的第一期录播那里看。
稍微过了一段时间,泠鸢说她要把直播认真做起来的时候——她可能就是在那时候听取了 B 站运营的类似建议吧——仍然是用的工作机直接放出的推流,但是能唱一些其他艺术家的歌了,应该是她的运营帮助协调的。因为我是把她的视频录播当睡前故事听的,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就不太喜欢这种要在直播里面唱歌的操作。唱歌其实挺吵的,而且打乱安静的节奏。
一开始泠鸢的直播只是为了和大家玩,也没有所谓的 KPI,比如要达到多少的观看多少的播放,要刷多少块钱的礼物等等,这些都没有,总的来讲还是很理想化的,我愿称之为乌托邦时期。那时候的氛围很轻松的,冷鸟玩玩橙光游戏,玩玩你画我猜(讲真,画画能看出来是有功底的),直播间也能聊聊长的内容,不会被迫感谢刷礼物的人。后来虚拟化、专业化了以后,直播的话题经常被刷礼物的打断,甚至出现过啥都没干,只是换了个新皮肤,就被刷礼物的人弄得压根没法插进话题的情况。
实际上我一直觉得要感谢刷礼物的人这种直播上的设计,让人挺无语的。一方面,直播的盈利模式本身就是打赏或者带货,没有了氪金大佬,直播根本难以存在。另一方面,人家给你刷礼物了,你又不能不理他,刷礼物不就是为了主播能跟自己说两句话吗。但是这样的交流方式,让视频本身的内容受到伤害,话题变得支离破碎。所以大多数的氪金直播播的内容,要么是低密度(于是鲜有实际内容)的聊天,要么是游戏,中间操作上有空当,来得及和观众互动几下的那种。要么就是某些类型的慢直播。在这样的设定和要求下你不可能去直播一个公开课的时候跟人要打赏,你也不可能直播你学习然后跟人要打赏。导致的结果是,直播要能拿出东西又要能满足氪金用户,是一个很需要平衡的事儿。于是大多数的直播就很没营养。
扯回来,后来泠鸢不仅破了不能唱歌的戒,还唱起了其他人的歌,然后拿 obs 上了一堆花里胡哨的东西。当时我就感觉,本色没有了,或者说那个味至少是变淡了。挺难受的。之前固定的睡前故事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歌里面插播聊天、游戏里面插播聊天(有些解密游戏说实话还不错只是弹幕没法看,还有恰饭的游戏直播,比如某网游和某大型开放世界游戏,名字我就不讲了)、用提问箱之类的机制创造聊天……
几个时间节点
看起来好像还蛮多的。茜色诗集,在树上唱歌,写给你的歌,虚拟化,第二届鸟巢拜年祭与之后的活动,折纸信笺,以及之后会出的不知道什么骚玩意儿。
一个一个讲吧。
《茜色诗集》。这专辑可以说是泠鸢在古典时期的一个大的,精华式的创作,从时间点上看,这第一张专辑可以说是对泠鸢之前的古典时期创作才华的一次检验。2016 年的我基本上是处于一种很痴迷的状态。《泼墨漓江》这歌现在还在我听歌榜榜首呢,现在都懒得拿其他歌把它冲下来了。基本上就是到处安利,一天到晚在网易上单曲循环,出门吃饭听睡前听走路上也听……当时很是为此感到自豪。现在看来嘛,当然就觉得当时的我自己不过尔尔了。
《写给你的歌》。这首歌是泠鸢的百万关注答谢曲。它用了一些陌生化的技法,调用了一些不明所以的意象,试图营造出一种很感人的氛围来。当时的我在经历了泠鸢直播的正规化、虚拟化以及运营帐号比如当时的泠音工作室起来以后,职能不断从只是放录播到插手甚至策划一些活动和二创的时候,就明显感到了人的大量涌入对原始群落的冲击和压力。一些新的梗,比如实质上和 hanser 进行的绑定,肯定是背后的运营默许甚至是授意粉头在暗中操作的。本人不喜欢将泠鸢和 hanser 绑定。此外,群体内“不比不刷”的政治正确风气开始弥漫开来,感觉很难受。这种操作在泠鸢决定要认真推进直播工作的时候就开始了。而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批泠鸢能唱的歌当中,就有《在树上唱歌》。
虚拟化。事实上泠鸢的虚拟化是我能预料到的操作。因为只有这样,她的艺术生命才能够延续。试想,一个在大概 2017 到 2018 年已经 43 岁多的歌姬,要想继续卖萌,物质条件很难达到。之前我其实想不出来能怎样续命,后来发现了,泠鸢用的是这种方法。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深度学习技术的完善和成熟,理论上泠鸢以后即便想换人继续披着她的外壳运营,或者可能到八十岁了还在网上活跃也都是有可能的。另外,想虚拟化可能是出于之前在网上放出了自己的照片,现在又后悔了吧。想抹除自己在网上的痕迹,才采取了这种方法。本人对于泠鸢的虚拟化表示理解,认为这是一种在延续艺术生命和保障观众体验之间进行的折衷方案。
第二届拜年祭。虚拟化以来,泠鸢的变化有目共睹,不仅豢养了一批粉丝头子,而且还频繁参加 B 站的线上线下活动,运营的气息日渐浓重。在有了新的表现形式、新的盈利要求,并收获了一大批新粉丝的同时,也能让人明显地感觉到圈子内部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比如泠鸢虽然现在是虚拟歌姬,但好歹是做唱见起家的吧。但是现在的支持者不仅把其形象认知虚拟化,而且对泠鸢的历史行为也开始虚拟化了起来。《黑猫》《三月雨》《提灯照河山》这样的早期填词或者是翻唱作品不见得提了,泠鸢本来是人这件事也几乎不提了。现在粉丝中间,讨论的东西大多是和 hanser 的绑定,还有直播间的鬼畜,之前的真人照(虽然应该也是运营故意放出来的吧)也给删了不能访问。甚至连泠鸢虚拟化一周年的那条帖都能给整不见了,就离谱。
微博的黑历史隐藏功能是对网络环境的伤害。旧的帖很容易就没了。之前你能看见泠鸢发布的第一条微博,还能去考古,经常有人去旧微博底下合影留念的。这种功能对上面的明星很有益处,因为这些流量明星根本不希望别人看到他们在成为明星之前做了些什么,我觉得这也是粉丝经济对人异化的表现,要抹杀他们(包括明星自己)对之前事物的认知,搞得现在“互联网没有记忆”。B 站不删除旧视频的设计就还好,你能去 av170001 下面考古,建站以来的最初几条视频、立站的炮姐视频,还有红魔馆、东方的弹幕游戏这种旧视频、旧题材的东西,都基本上能看。几个创价学会的视频被删除了,因为实在引人不适,但是我觉得这种东西留着也没啥关系,毕竟是乌托邦时期的情怀。
扯回来,《折纸信笺》。这张专辑和一专相比,就是泠鸢虚拟化一年来的成果检验,做的歌总体上来讲,水准也是很高的,其实比前作还要高出一些。第一时间买了收藏。和彼时的我相比,这次我的心态其实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比如说,我给自己定的新规矩是这样的:
- 除了部分兴趣社团做的东西以及忘川风华录的非推广内容以外,只以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喜好为限购买类似歌手的实体专辑,不再参与其它 PGC 内容;
- 不再参与粉丝行为,比如控制评论、刷数据、在网络群组服务中讨论、制作有组织的同人节目等;
- 停止参与 PGC 向的新企划、明星等;
- 全面梳理和清退现有的追星和企划,压减闭源网络平台关注数,全面清退无新内容发表的关注账号,对已有的优秀长内容、分级内容作存档,除权威媒体外的其它关注压减 15% ~ 20%;
- 停止使用公共的弹幕和评论等服务;
- 清退关注的各类型游戏;
- 在没有进一步调研之前,停止现存的一切技术讨论和技术性尝试。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突然觉得以前关注的东西没那么神秘,也没那么让人着迷了。情怀仍然要继续,但是只限于怀恋和纪念;剩下的新东西,其实都没我之前想象的那么有意思。
就这样吧。我大概理解为啥那些老干部不喜欢上网甚至排斥新科技了。